|
核污染主要指核物質泄露后的遺留物對環境的破壞,包括核輻射、原子塵埃等本身引起的污染,還有這些物質對環境的污染后帶來的次生污染,比如被核物質污染的水源對人畜的傷害。
定義:
主要指核物質泄露后的遺留物對環境的破壞,包括核輻射、原子塵埃等本身引起的污染,還有這些物質對環境的污染后帶來的次生污染,比如被核物質污染的水源對人畜的傷害。
起因:
有核武器實驗、使用,核電站泄露,工業或醫療上使用的核物質丟失等。
危害:
一定量放射性物質進入人體后,既具有生物化學毒性,又能以它的輻射作用造成人體損傷,這種作用稱為內照射;體外的電離輻射照射人體也會造成損傷,這種作用稱為外照射。輻射損傷是各種電離輻射作用于人體所引起的各種生物效應的總稱。這是由于各種電離輻射(如X或γ射線、β射線、α射線和中子束等)引起電離、激發等作用而把能量傳遞給機體,造成各組織器官的病理變化。放射性核素可以對周圍產生很強的輻射,形成核污染。放射性沉降物還可以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在體內達到一定劑量時就會產生有害作用。人會出現頭暈、頭疼、食欲不振等癥狀,發展下去會出現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等癥狀。如果超劑量的放射性物質長期作用于人體,就能使人患上腫瘤、白血病及遺傳障礙。
典型案例: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
1986年4月26日凌晨1時30分,在蘇聯白俄羅斯-烏克蘭大森林地帶東部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第
4號機組發生的一次反應堆堆心毀壞、部分廠房倒塌的災難性事故。當場造成31人亡,大量強輻射物質泄漏。俄羅斯大約4300個城鎮和村莊坐落在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后遭受放射污染的區域。
在布良斯克和卡盧加地區,來自私人農場的蔬菜和家畜的放射性水平大約有13%不正常。外漏放射性污染不僅影響蘇聯大片地區,還波及瑞典、芬蘭、波蘭等國,成為引起世界震動的一次核電站事故。截止2006年,還有超過150萬俄羅斯人住在受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污染的土地上,其中有人還在吃受放射性污染的食物。聯合國衛生機構評論說,大約9300人可能于由放射性污染引起的癌癥。
放射性防護:
核電廠放射性物質泄露產生的危害主要體現在內照射上。內照射與外照射的顯著差別是,即使不再進行放射性物質的操作,已經進入體內的放射性核素仍然在體內產生有害影響。造成內照射的原因,通常是因為吸入放射性物質污染的空氣,飲用放射性物質污染的水,吃了放射性物質污染的食物,或者放射性物質從皮膚、傷口進入體內。由于核素的種類不同、毒性不同,帶來的危險程度也不同。
因此,根據放射性核素攝入體內產生危害作用的大小和在空氣中的最大容許濃度,把它們分成極毒、高毒、中毒和低毒四組。操作不同毒性的核素時,對操作設備和建筑物的設置地點等都有不同的要求。放射性防護又可分成內照射防護和外照射防護。內照射防護的基本原則是盡可能地隔斷放射性物質進入人體的各種途徑,采取的基本措施有:防止放射性物質經呼吸道進入人體內 基本防護措施是:
① 空氣凈化,通過空氣過濾、除塵等方法,盡量降低空氣中放射性粉塵或放射性氣溶膠的濃度;
② 換氣稀釋,利用通風裝置不斷排出被污染的空氣,并換以清潔空氣;
③
密閉操作,把可能成為污染源的放射性物質放在密閉的手套箱或其他密閉容器中進行操作,使它與工作場所的空氣隔絕;
④ 加強個人防護,操作人員應帶高效過濾材料做成的口罩、醫用橡皮手套,穿工作服;在空氣污染嚴重的場所,操作人員要帶頭盔或穿氣衣作業。防止放射性物質經口腔進入人體內,嚴禁工作人員用可能被污染的手接觸食物、衣服或其他生活用具。
防止放射性物質不經過處理而大量排入江河、湖泊或注入地質條件差的深井,造成地面水或地下水源的污染。建立內照射監測系統,應對工作環境和周圍環境中的空氣、水源和有代表性的農牧產品進行常規監測,以便及時發現問題,改進防護措施。
防護產品指引:
(1)防護口罩;
(2)核污染防護服/重型防化服/輕型防化服;
(3)防輻射工作服;
(4)防護眼罩;
(5)呼吸器. |
|
|